《三体2》即将发售的消息出来当天,网络上的头条却被另一条关于张重作品的消息占领了。
“知名主持人林岚患抑郁症,几度想要轻生”
乍看这个标题,新闻跟张重似乎没什么关系。
但是再点开看看林岚的自白书之后,人们就知道是怎么会事了。
在林岚的自白书里面,她说自己生活压力很大,每天都要面对网络上的各种暴力,家人和朋友又不理解她,后来看了《变形记》之后就一下子崩溃了。
“我一直以为自己个内心坚强的人,即便是面对网络上各种无端的指责,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冷漠,我也一直觉得世界是美好的,生活总是充满希望。可是,在那个蝉鸣鸟叫的清晨,阳光洒向我的卧室,我翻开《变形记》的时候,一切都变了……”
即便是患上抑郁症,作为央视主持人的林岚也保持着应有的文字水平,这封自白书有三万多字,比《变形记》这部作品还要长。在自白书里,她从孩童时代写到了如今工作多年,从父母写到朋友,从工作写到生活,描述了一个正常的,积极向上的人,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抑郁症患者的。
当然,这份自白书最关键的部分,就是最后她彻底崩溃的那一段。
之前《变形记》刚出来的时候,就有不少读者开玩笑说,有自闭症,抑郁症或者抑郁倾向的人不适合读这本书。但是这些都是开玩笑的,谁也不认为就这一部短篇小说能让一个人变成抑郁症患者。
林岚这个人,之前风评不是很好,作为一个央视主持人,却经常传出过跟不同男性有不正当关系。而且她曾是个极端的女权主义者,经常发表一些悲观的女权主义言论,就是类似于朋友圈经常转发的“华夏男人配不上华夏女人”之类的言论。
除此之外,她还是个极端爱狗人士,并且曾经发生过几次跟她有关的“人血馒头”事件。
网上关于她的骂声很多,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忠实的拥趸。
在她自白书里所说的遭受网民的网络暴力,应该说的就是在她发表了这些言论之后遭受到的谩骂。
原本林岚的名气一般,就算是她得了抑郁症,应该也不会上头条。
那些得了抑郁症的明星,只要没有自杀,其实关注的人还是相对较少的。
不过她在自白书里面提到了张重,事情就不太一样了,毕竟张重如今在文学圈和娱乐圈都红得发紫。
这份自白书一出来,网上就出来好几种声音。
【林岚你别演了行么?人血馒头吃得还不够多?就你能得抑郁症?】
【几个月没见,又跳出来蹭我家张重的热度,你够阴险啊。】
【希望你说的是真的吧,也希望病魔早日战胜你。】
【抑郁症?您配么?】
这部分言论都是之前对林岚有过了解,而且对她的言论比较反感的网友说的,他们可不相信林岚这种人还能得抑郁症。
当然了,有人骂,就有人护。
【你们这些人有没有人性,人家都生病了你们还在这冷嘲热讽。】
【不管怎么样,既然生病了,就值得大家同情。】
【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人的存在,所以林姐才得了抑郁症。】
【林姐说的没错,地狱空荡荡,魔鬼在人间。】
这些护着林岚的人,多半是林岚的粉丝。
路人们观点也不太一致,一部分人认为事情没有定论,还需要观望,林岚是否得了抑郁症,也都是她一面之词,现在这种病太好作假了,不过如果真的得了抑郁症,还是不要嘲讽的好,毕竟是个病人。另外还有两派人,一派认为不管怎么样,这样对待一个病人都是不好的,而另一派认为,不论她是不是得病了,拿张重出来炒热度就有问题。
【其实大家对抑郁症了解不够多,大部分的抑郁症并不是单纯的环境影响的心理疾病,而是生理问题导致的抑郁障碍。】
【确实,外源性抑郁,也就是由环境因素、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是比较少的,外源一般只会让人有抑郁倾向,平常人都会有,而这部分人说实话,很多真的是心理脆弱造成的。】
【如果是内源性的抑郁,我想也不会是看一本书能造成的吧。】
【也不能这么说,一般人没有经历过这种压力,很难理解的。】
【可能《变形记》对她来说只是触发抑郁的扳机。】
……
发生这种事情,对张重没什么影响,因为一般人不会把林岚的抑郁症归罪于《变形记》。毕竟看过这书的不止她一个,但是到现在曝出来得抑郁症的就她而已。
虽然后来又有不少网友曝光说自己也得了抑郁症,但是网友们都是不信的,他们认为这都是跟风而已。
不过虽然网友们普遍不认为这事跟张重有关系,但是偏偏就有人觉得张重罪大恶极。
张重的老对头,伤痕派大师李思齐又发了一篇文章,洋洋洒洒四千多字,内容直指《变形记》。
在文章中李思齐指出,《变形记》这部作品没有一个故事合理的说服力,凭什么你卡夫卡一下子就让李高变成了虫子?你让我如何相信啊。
他认为张重未能给“真实”提供依据。
“所谓现实,我们此前会说时间、地点、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人物的存在,读者、作家、批评家也达成一种共识,认为最好的现实主义是最好的现实人物。这是因为现实中间,故事中、人物中,一切逻辑关系中,有一个全因果的存在,是完全对等的因果关系。现实主义中的全因果就是一百斤的原因一定有一百斤的结果,有什么条件一定有什么样的结果,但是这个因果链在《变形记》里面没有。”
“我没有办法把这样的作品称之为现实主义,如果它也能算是现实主义的话,那么我真想一把刀把现实主义给杀死――杀死这由张重捏造出来的现实主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