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进道场中的那个店员,也未弄到佐佐木的准确消息。因为连铃木,渡边都不知道佐佐木会些什么东西,就更不知道宫本弘一调离他是为了何事了。
洪震天这下无计可施,不知所以。他明知道佐佐木不是一个兽医那么简单,其真实身份是什么,不仅让人难以猜测,更是无解。因为连平时跟其玩得好的铃木与渡边都不知道,那就只有宫本弘一与佐佐木自己知道了。
而他俩,又怎么会跟洪震天汇报呢?如果真是那样,岂不是天方夜谭?洪震天一筹莫展,在房里来回踱步,这是他每次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,必须做的一件事。似乎这已经变成了习惯,难以改变。
洪震天现在已经撤离了于定邦与猛虎门派出去的人,中棠屋一带暂无洪门帮的人,对于中棠屋的情况现无法知晓。但也不便再专门派人在哪里驻守,因为人生地不熟,难以融入当地百姓之中,其易被发现。
洪震天想到了一个人,那就是刚在总馆做事的杨华。杨华身为中棠屋的子弟,哪里的百姓是不会排拆他的,也不会怀疑他对于中棠屋有什么恶意。因此,让他回家一趟,既为探亲,还可以了解情况,一举多得。
只要杨华坚持自己的教师身份就行了,不一定要说出洪门帮来。这样对杨华的探亲与侦探都有好处。
洪震天令人叫来杨华。他告诉杨华,让他回家探一次亲。杨华说他暂无需要回,到过年的时候能回去看望一下母亲就行了。
洪震天告诉杨华,他必须回家一趟看望一下母亲,并且还得在村里大张其鼓地张扬。让村里人都知道杨华在外面工作回来了,还看望村里年长的,有威望的老人。
帮里可以提供资金,保证可以让杨华很体面地在村里转上一趟。别说衣锦还乡,但也知道乡里的尊敬老人、长辈的规矩,一点都没忘本。从而赢得乡亲的喜爱,赢得他们更加的信任,更加相信他的所言所行。
自己本村子弟的话语,当然是最可信的了。谁不为自己的家乡着想呢?难道有人还要违害自己的乡亲吗?
于是,洪震天反复跟杨华介绍了情况,告戒他,重点是了解情况,而不是要其去拆毁。对于当地百姓来说,他们该做什么的,依然去做就行。总之,杨华得把这些情况的有些内容要进行保密,不得提供给中棠屋的村民,哪怕是他的母亲。
为的是怕当地村民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,痛恨日本人,而产生抵触情绪,从而让日本人有所觉察,而涉露机密。
杨华心领神会,一再向洪震天保证,绝不泄露半点信息,免得事情败露,得不偿失,前功尽弃。自己只是通过是本地人这样一个优势,去了解一些情况,这样日本人就不会注意。
洪震天又交代杨华,只说自己在做教师就行,如果实在有人要问在哪里做教师,就说在嘉义,不远。
杨华对这些都记住了。他也知道洪震天的心意,就是隐瞒自己是海安城洪门帮的人,最好连在海安城工作都隐瞒了更好,这样就不会引起日本人的注意。
如果杨华母亲想跟儿子团聚一些日子,洪震天给足了杨华的假日,任其自由安排。如果其母想跟随其前往,洪震天也告诉过杨华,绝不要拒绝,他已经给其安排好了,只要她老人家来,就会得到很好的安置。
杨华临走的时候,洪震天给其配了一个恃卫开车,并一直跟随着他。一是为了他的安全,二是为了打探情况。车子是编造的假的嘉义的牌照,不过不特别地去查验,无人知晓。
两人向嘉义的中棠屋出发。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将去哪里,他们的车子一驶进嘉义的地盘后,杨华就要恃卫将车子从黄泥塘方向驱车前往中棠屋。
车子很快就通过了新建的小石桥,直驶中棠屋。到了中棠屋后,村民都出来观看,看是谁家的孩子或亲戚来了,都是开着车回来的。要不就是上次来过的那个客人。
从车上下来的杨华,见着熟悉的乡亲,一个劲地打着招呼。有的喊着爷爷奶奶了,有的喊着伯伯叔叔的,有的喊着婶婶,有的喊着哥啊嫂啊的。总之,都是一家人的叫法,口吻都十分亲切。
村民们见是好久没回乡的杨华回来了,也很热情的招呼着,亲切地嘘寒问暖,十分关心的样子,似乎有说不完的话,打听不完的事儿。而杨华,也是不厌其烦地一一答应,个个回应,一路走,一路停,半天就还在村口没有前进。
杨华是中棠屋里唯一一位大学生了,而且还是在北平读的书。这对于古老的中棠屋来说,就好比村里中了个状员。加上杨华又有这么两三年没有回来了,所以乡亲们见了也格外亲切。
好不容易杨华回到了家,见到了母亲,一声“妈”喊得老太太一下子摸不着头脑。这咋一看,只见自己的儿子站在跟前,一个大小伙子,很是精神地站在自己跟前,她真不敢相信,这是自己的儿子。
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思念,这小子今天终于回来了,这不由得让老人喜出望外,差点儿缓不过气来。她摸了一把眼睛,定睛仔细一看,还真是自己那个儿子。
尽管许多都发生了变化,老太太也认不出来了,可是从他眼神里的那种目光里可以看出,那里面还有他父亲的影子。
“华儿,是你回来了?”老人颤魏魏的喊了一声。
“娘,是我,我是华儿。”杨华应着便一头扑进母亲的怀里。
老太太含着泪抚摸着杨华的头,眼泪悄然地顺着眼角流了下来,可是她的脸上,绽开着微笑。
“回来就好,回来就好。来,坐,妈给你做饭吃。”老人说着,便要去忙碌着做饭。
杨华叫住了妈,说现在还早呢,歇歇再做不迟,东西杨华早买好了,等会放锅里一炒就行了,所以不必着急。
他们又开始聊开了家常。母亲问了杨华的工作情况,杨华也给母亲作了介绍,说是当老师,待遇还很好。问母亲是否愿意跟随一起去,母亲说不去了,在外面不习惯,还是在中棠屋习惯。
其实这是母亲的托辞,她是不想连累杨华,影响他的工作。更怕的是,因为老母在那儿,而不好找女朋友,可怜天下父母心。
母子俩聊了一会儿后,杨华便说要去看望一下叔叔与村里的其他长辈。母亲告诉他,叔叔可能还在山上,此种季节正是狩猎的好季节,他就住在山上了。
至于去问候一下村里的其他长辈,母亲也同意杨华去。她也知道,杨华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,如今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,懂得礼貌,更是可喜。
杨华走出了自己的屋子,向村里走去。
走到一户杨华叫大伯的人家,杨华坐了下来。老人也与杨华热情的闲聊起来,从老人的谈话中,他还很热衷于时事,关心国家大事。对当前日本人侵略中国一事有所关注。
他问杨华对时局的看法,杨华也就直说了自己的想法,大伯听了之后十分感慨:“你说的很对,怏怏大中华,小小倭寇怎能撼动得了呢!”
杨华又问老人,村口的小石桥修好了,以后进出就更方便了,无论下多大的雨,都不怕了。
老人也告诉杨华,说桥的重建,是嘉义城的老爷出的资,他们出人力,可也有丰厚的报酬,凭着这一点,老人也就答应了,在村里挑选了几个青壮年,没几天功夫,桥就重建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