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燃烧的海洋

第一百二十六章 多种手段

燃烧的海洋 闪烁 4659 2024-06-29 13:27

  与陆军相比,海军的最大问题就是装备建造周期过于漫长。

  即便以战时标准,一艘大型战舰的建造周期也长达两年以上,部分高达三年,小型舰艇也在一年左右。

  事实上,战争爆发后,牧浩洋首先扩大了海军舰艇的建造规模。

  只是,他在二零五二年底做的部署,最快要到二零五四年底才能见效,甚至要到二零五五年下半年才能发挥明显作用。

  在此之前,海军依然得依靠现有装备作战。

  毫无疑问,这跟不上战局发展的速度,即海军的作战能力,已经远远低于中国在军事上的最低需求。

  事实上,谁都看得出这个问题。

  如果戚凯威的战略计划顺利实施,那么到二零五四年下半年,大陆战争就将以俄罗斯完败结束。到时候,除非遇到预料之外的情况,比如欧洲投靠了美国、或者是中东战局出现了逆转,或者是美国全力以赴的支援俄罗斯,不然都会出现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,即中国海军无法为陆军开辟新战场。也就是说,在中国陆军总兵力扩充到五百万之后,很有可能出现无仗可打的尴尬局面。

  从某种意义上将,正是海军存在的现实问题,让牧浩洋推行的战略受到了质疑。

  虽然这不能怪牧浩洋,毕竟谁也没有想到,中国海军在开战之初就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主力舰队,而且在半年之后只剩下了一艘可用的航母,但是谁也不能改变事实,即中国海军继续扩充舰队规模。

  面对这个问题,牧浩洋采取了三个办法。

  最直接的办法,就是想方设法的扩充舰队规模,从民间征召可以改造成战舰的大型运输船,以及从盟国借用舰艇。当然,前者是主要办法,后者的可行度不是很高,最多只能邀请盟国舰艇组成多国舰队。

  二零五三年六月,牧浩洋就起草了一份船只征用清单。

  在这份清单中,海军罗列了五百多艘商船,主要是排水量在十万吨以上的快速货轮,其中由以集装箱货轮与滚装货轮为主。前者能够较为方便的改造成航速适中的护航航母,从而组建以护航航母为核心的护航舰队,解决在东海、南海与印度洋上的护航问题,把用来执行护航任务的大型战舰替换出来。后者能够改装成两栖战舰,通过搭载倾斜旋转翼飞机,顶替部分原本应该由战舰执行的任务,比如在登陆作战中为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持,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等。

  按照牧浩洋的要求,在二零五三年底,就要征用至少两百艘商船。

  当然,这与牧浩洋的宏伟计划有关,即在年底,航母战斗群增加到七支之后,出兵攻打所罗门群岛。

  较为长远的办法,还是加大舰艇的建造规模。

  只是,这也是较为困难的办法,因为造船厂的船台非常有限,而且牧浩洋在去年年底就已经调整了造舰计划。当时能做的,就只有压缩商船的建造规模,让几家主要的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战舰。

  最初,牧浩洋的提议受到了国务院的坚决反对。

  原因很简单,战舰存在的主要价值是夺取制海权,而夺取制海权的目的是让中国的商船能够自由安全的在海洋上航行,如果连商船都没有了,制海权又有什么意义,舰队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?

  要知道,在开战后的头半年内,中国损失了百分之十一的商船,绝大部分是在印度洋上被美国潜艇击沉的。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,到二零五三年六月份,中国的商船总吨位已经比战前降低了百分之八。

  虽然从总量上来看,影响还不是很大,特别是在伊朗参战之后,大陆战场连成一片,铁路运输填补了海运的空缺,但是战争期间的运输量本来就比和平时期大得多,损失的海运力量已经对同盟集团的经济产生了影响。别的不说,当时囤积在波斯湾各大港口里的货物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吨,主要是化肥等化工产品,而中国国内的农业工厂储备的化肥只够维持三个月。

  由此可见,海运得不到恢复,经济迟早要出问题。

  结果就是,国务院坚决反对降低商船建造量,而且要求相应的提高建造数量,以填补战争损失。

  为了这件事,牧浩洋费了不少力气。

  首先,他请杜小蕾亲自出面去联系几个造船能力雄厚的盟国,比如马来西亚、越南、印度与泰国,让这些国家加快商船的建造速度,以便弥补中国缩小商船建造规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/

  其次,他以战争部长的身份,向黄瀚林提出,无条件的征用扣押的敌对国船只、以及有条件的征用中国港口内的中立国船只。虽然黄瀚林不大同意征用中立国船只,但是牧浩洋提出了一点,即美国已经在征用中立国船只了。最终,黄瀚林做出了让步,只是要求杜小蕾首先与被征用船只的所有国进行外交谈判,争取使征用合法化。只是不管谈判结果如何,从二零五三年十月一日起,所有进入中国港口的中立国船只都将有条件征用。准确的说,应该是战时租用,即在战后归还,并且由中国政府承担因战争导致的所有损失,而被征用船只上的海员有自主选择权。

  最后,就是增强船队的护航力量。事实上,这与前面提到的征用商船有关,即建立更加完善的护航体系。当时,牧浩洋向杜小蕾做出承诺,在年内把商船的出航损失率降低百分之五十。为了兑现这个诺言,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,中国海军不但把十二艘快速集装箱货轮改装成了护航航母,还额外采购了三百多架倾斜旋转翼反潜巡逻机,并且临时征召了一万多名海员。只是,这些护航手段都没有发挥良好的效果,商船的出航损失率仍然居高不下。结果到了二零五四年,中国海军启用了新的护航战术,即用性能先进的全电动潜艇充当船队的反潜力量,与护航航母、反潜战舰协同作战。新的反潜战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,帮助牧浩洋兑现了承诺。

  事实上,新的反潜护航战术与牧浩洋根本没有关系,而是周渝生的功劳。

  别忘了,周渝生本来就是潜艇艇长,有非常丰富的潜艇作战经验,也有非常丰富的反潜作战经验。

  通过深入研究,周渝生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,即此次大战的破交作战与前两次大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特点,性能先进的潜艇不但具有几乎无限的潜航能力,而且航行噪声非常低。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,在前两次大战中发挥了显著效果的护航战术不再有用,必须探寻新的反潜护航战术。

  根据潜艇的特点,周渝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:最有效的反潜平台就是一艘性能更加先进的潜艇。

  当然,这不是唯一的办法。

  从实际情况出发,提高商船的航行速度更有效,因为任何一种潜艇,都有一个最大的安静航速,只要超过这个速度,潜艇的航行噪声就非常明显,也就非常容易被反潜巡逻机与反潜战舰探测到。

  问题是,绝大部分商船的速度都在二十四节以内,而现役的大部分潜艇的安静航速都在二十四节以上。更重要的是,提高商船航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既不可能对在航的所有商船进行改装,也不可能用新造的商船替换。也就是说,用提高商船的航行速度来对付潜艇的办法根本行不通。

  所幸的是,提高潜艇的性能并不见得是难事。

  事实上,整个大战期间,中国海军总共建造了近两百艘护航潜艇,这些潜艇都根据护航作战的具体战术需求进行了改进,主要就是通过降低其他战术性能,提高了在某一特定航速时的静音性能。比如,“黄貂鱼”级后三批就是按照护航潜艇标准建造的,而“金枪鱼”级前两批的主要任务也是护航。当时,海军甚至打算建造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的“金枪鱼”级潜艇,只是发现在使用已有的燃料电池时,其续航力还不足两千海里,只能满足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护航作战要求,才放弃了这个计划。

  总而言之,提高护航效率,对海军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
  当然,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启发了中国海军,即提高破交作战效率,能够最大限度的打击对手。

  从某种意义上讲,破交作战对美国的影响更大。

  原因很简单,在战争爆发前,美国的商船建造量排全球第五,仅为中国的四分之一,即便把美国造船厂的潜能算进去,也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二,而西方同盟集团的造船能力仅为东方同盟集团的二分之一。更重要的是,西方同盟集团更加依赖海运,比如货物运输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八必须依靠海运,而东方同盟集团仅为百分之七十二,此外西方集团海运航线总长度是东方同盟集团的三倍。

  显而易见,只要能发挥出破交作战的威力,美国就得建造更多的商船,而不得不减少战舰的建造数量。也正是如此,中国才在大战期间建造了数百艘航程高达一万多海里的“金枪鱼”级全电动潜艇。

  只是,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  在牧浩洋看来,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,还是像陆军那样,通过技术革命彻底改变海军的作战模式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qidian.com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