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英公务员

第2222章

大英公务员 青山铁杉 2703 2024-06-29 10:45

  “不管我们和东方同志的分歧到底是谁错误更多一些。眼下这个阶段,苏联不能在失去印度,既然友好条约已经签署了。苏联就要承担义务,我想,这也是英迪拉询问的目的,告诉她,友好条约仍然有效,苏联对印度的支持是坚定不移的,这当然也包括孟加拉的解放。”

  勃列日涅夫用缓慢但是十分坚定的口吻做出了决定,随后看向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,“拿出来无产阶级的勇气,我的元帅,有信心么?”

  “我相信,海军战士们绝对不缺乏勇气。”红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庄严承诺道,“这一次红海军绝对不会后退半步。”

  稍晚时间,戈尔什科夫元帅以红海军司令的名义,对弈雅加达为基地的第八特种舰队密切注视美国特混舰队的动向,一旦美国特混舰队通过马六甲海峡,红海军第八特种分舰队立刻尾随。

  随后戈尔什科夫元帅深感第八特种分舰队不足以对抗美国舰队,又命令太平洋舰队抽调部队南下,和第八分舰队一起行动。

  远东滨海边疆区最重要的港口,因为已经是十一月底,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已经结冰,破冰船正在紧急开辟出港的通道。

  太平洋舰队司令斯米尔诺夫上将出现在港口,目送即将要出航的舰艇,对着这支舰队的指挥官洛普霍夫嘱咐道,“一切就看你的了。”

  伴随着汽笛声,新组建的第十分舰队舰艇启航出港,切开海上的浮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。

  第1410章 英国的战略定力

  印巴战争中海军处于次要角色,但绝不代表没有海军的戏份,事实上在六年前的第二次印巴战争,巴基斯坦潜艇击沉印度驱逐舰的例子,导致了印度在增加海军力量上也做了充足的准备。

  印度海军在战后投入了超过十一亿卢比的军费。不仅用于采购新的装备,还着重加强了相关人员的训练水平。虽然关于舰队协调作战的方案,也提上议事日程,但却有充足的经费来保障快速推进。

  所以到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时候,印度海军的士气、训练和装备完好率,都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。

  随着孟加拉地区的局势恶化,印度人意识到又一场战争将无法避免。从夏季开始,印度海军开始筹划并执行了未来作战方案。根据巴基斯坦人的整体军力部署,制定了两套完全不同的作战模式,分别运用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本土。

  以航母维克兰特号领头的特混舰队,将远赴孟加拉执行打击与封锁任务。两栖部队则将在时机成熟时,由编队掩护登陆。

  而以其他大部分水面舰艇为主的西部舰队,要封锁巴基斯坦的重要港口卡拉奇。顺便打击对手的沿海重点目标。两头的舰队无论执行进攻还是防御任务,都将以压倒性的攻势来控制海权。

  因为巴基斯坦海军的羸弱,导致印度海军也没有迫切的加强需求,艾伦威尔逊对此也没有办法,再者英国的二战库存已经清空了。只是把虎式巡洋舰推销给了印度,现在的西海岸旗舰就是该巡洋舰的首艘,过万吨的吨位是完全说的过去的,唯一的问题就是,这是一艘火炮巡洋舰。

  印度也不用挑刺,皇家海军还有两艘在服役呢,也没有升级改装的计划,而是等着盾舰来代替。

  印度海军虽然是印度洋的重要区域力量,但是面对还没成军,就已经先把口号喊出来的美国第七十四特混舰队,还是不够看的。莫斯科给新德里的回信是,在苏联舰队赶到之前坚持战略。

  而新德里为了加强盟友的信心,则表示印度已经和伦敦方面联络过了,处在东南亚的皇家海军舰队对印巴战争采取旁观态度。不会成为印度的敌人,以此来让苏联放心,当地的重要角色已经声明要缺席了。

  红海军太平洋舰队部分军舰南下的消息,是瞒不过美国第七舰队反潜支队,也就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。日本人很明白,水面上的危险并不是危险,水下的危险才是危险,苏联红海军的发展重心在水下,当然了,不怎么发展的水面舰队日本也对付不了。

  对潜水艇来说,最可怕的敌人是水雷。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爆炸。很明显,一碰到它就会爆炸,全体船员就会被炸死,对在水中行动的潜水艇来说,碰上水雷此坦克碰上地雷更可怕。

  坦克碰上地雷也只是炸断履带,不能行动而已。但是,潜水艇则不同。水压可以准确无误地把全体船员送到另一个世界去。

  日本海上自卫队有着在反潜领域的先进装备,除了一点,日本没有宣战权,没有美国的点头,日本能做到的就是看着苏联红海军在雷达上的信号,朝着对马海峡而来。

  这种只能看着别人朝着对马海战战场扬长而去的心情,非日本人很难理解,如果这个时候苏联红海军来一个误炸,日本也只能干挺着。

  有赖于美国在远东的情报体系,以及英美特殊关系,伦敦很快就知道了这一次印巴战争的溢出效应有多大。

  最近来国防部特别勤快的艾伦威尔逊,听着查尔斯元帅和几个参谋长的讨论,在欧亚大陆的另外一端判断水下有多少潜艇跟随,心中不由得好笑,日本是第七舰队的反潜支队没错,英国要不是有他在,就算没变成大西洋方向的反潜支队,到了这个时间也差不多了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