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其他 寒门之士[科举]

寒门之士[科举] 第136节

寒门之士[科举] 远上天山 8130 2024-06-29 11:15

  柳贺在詹事府少詹事位上也并非人人看中,且柳贺的年岁着实轻得醒目,未满而立便已高居京官四品,距离六部侍郎似也只有一步之距,年岁长于柳贺者,谁甘心居他之下呢?

  弹劾的奏疏是一道接一道,不过柳贺行得正坐得直,言官们奏疏上得再多,也丝毫不影响他。

  但他这封奏疏一起,京中闭塞的言路似都一夜之间敞开了一般,不仅陈三谟曾士楚被劾了,此前挽留张居正的吕调阳张四维也被参了一道,更有言官连天子也批判上了,说天子这夺情诏下得不近人情,天子今后还需谨言慎行,为大明天下当个好皇帝云云。

  说起此事时,天子脸都皱成了一团,看向柳贺的眼神颇为哀怨。

  “陛下,赵御史话虽直了些,但此疏中确有劝勉之意,陛下心胸宽广如海,又能明辨是非,好与坏必然是能分清的。”

  天子却在此时看向柳贺,若他没记错,赵御史可是在奏章中狠狠参了柳贺一本,柳贺不记恨也就罢了,居然还说他的好话。

  但作为日讲官,柳贺的确从未在他面前诋毁过任何人,即使张居正夺情之事在朝中闹得沸沸扬扬,柳贺也只是将道理在他面前细细说明白了。

  在其余朝臣畏于张居正之势,不敢去张居□□上请他归乡时,柳贺亲自上门去劝张居正,以实际行动告知天子孝义为天。

  而那些不敢劝说张居正的人,却暗暗通过宫中内侍,在天子面前说了张居正许多坏话。

  天子的确厌烦了张居正的管教,然而他毕竟年轻,也不喜那些阴私告密之事,若有异议,堂堂正正说出来便是,难道他会置之不理吗?

  无论柳贺教书的本事如何,做人的学问他却都一点一滴教给了天子。

  讲完《资治通鉴》中的内容,天子用了些糕饼,之后便与柳贺论起了王安石与司马光其人,日讲中对天子的授课内容有明确限制,不过张居正毕竟回了老家,天子也就稍稍放纵了一些。

  史书上对王安石是持否定的态度,不过作为日讲官,柳贺通常不会很直白地评判前朝某位官员,而是希望天子自身能细细思索。

  王安石用青苗法,北宋国库的确充盈了,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

  “朕听闻,张先生清丈过田亩后,也将如王临川般改田税之法,然田税难改,自古已有之,柳先生如实与朕说,若是用了张先生这法,民真能得其利吗?”

  自柳贺回京后,天子所问便一日比一日

  实际,柳贺不知天子在别的日讲官面前是否如此,但在他面前,天子一直很敢问。

  对于这个问题,柳贺的回答反倒迂回了。

  他举了自己在扬州知府任上的例子,讲富绅是如何骗取百姓田地的,又讲百姓是如何将自家田亩投寄,以获得免税之权的,无论富绅与百姓做了什么,他们唯一的意图是吞并国家的土地,或是躲过应交的田税。

  “因而臣觉得,恩师之法必然反对者众多,且百姓究竟能否得利,还需看地方。”柳贺道,“陛下可知,臣至扬州府时,最难的是何事?”

  “何事?”天子对此颇为好奇,他在宫中并不常接触民间的事,即便有,官员们汇报给他的也往往是好事,是祥瑞。

  “用人。”柳贺道,“尤其是与百姓相关的事务,臣常觉得不解。”

  他是正经的科举出身,在翰林院中接触的是大明朝最清贵、最聪明的一群人,即便后世批判科举误事,然而它所误的不过是将大明朝的好男儿都压在对四书五经的揣摩上,科举一途的成功者绝不痴傻。

  因而到了地方,吏员们办事效率可谓极低,又养成了雁过拔毛的习性,一件事自府衙出是一副模样,实际办事时又是另一副模样。

  柳贺的意思是,一条鞭法本身并非坏法,但这世间并没有完美的法则,大明国祚已延续了二百年,再不改恐怕国运难继,但改的话,还是要看具体办事的人。

  “依柳先生的意思,这法是好法了?”

  柳贺道:“臣觉得,如王介甫那般官至宰辅者,未必不能当一任太平宰相,如此能保一生安稳,也能护身后子孙。恩师为国殚精竭虑,他所想的田亩之法,即便非上上之选,也是如今的上选之良法。臣在地方,仅扬州一府一年的田税便远不如洪武朝时,丁口数也有不及,扬州如此,想必两直各布政司也是如此。”

  “陛下若是不明,不妨向恩师道明。”柳贺道,“陛下坐拥四海,恩师推行之法也即陛下推行之法,既是陛下之法,陛下又如何能不通其中的道理?”

  听完柳贺所说,天子露出了沉思的神色。

  ……

  张居正回乡后,内阁诸事由吕调阳暂代,不过眼下吕调阳却不敢以首辅身份自居,也是这几日,柳贺等翰林们才听了传闻,说张文明过世的消息仅仅传来三日,吕调阳便在内阁中以首辅自居,这也是促成张居正留京的一大缘由。

  但此事只有内阁几位辅臣知晓,具体如何旁人也说不清,不过吕调阳的乞休疏的确是自张居正父逝后才开始上的。

  细细想来,就算没有百分百的关联,恐怕也差得八九不离十了。

  到今日,吕调阳上的疏没有七八封,也有五六封了。

  作为内阁次辅,吕调阳恐怕是隆庆朝至今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位次辅了,他在次辅任上最大的功绩恐怕就是将《世宗实录》修撰完成。

  当然,官至次辅者,何人没有一点事业抱负了?只是吕调阳的抱负来得不是时候,张居正父丧时正是他对权势最为敏感之时,他本就担忧回乡守制会使权势旁落变法不成,吕调阳却用实际行为告诉他——你的担忧是正确的。

  只能说吕调阳着实不够精明。

  若换成张四维,这种事就不会发生。

  然而观吕调阳的履历,他真正在官场有所作为还是在隆庆以后,嘉靖年间官场风云诡谲,强势如高拱、张居正都经历过相当长的蛰伏期,而吕调阳入仕后不久就以赡养父母回乡,之后丁父忧,丁母忧,等他守制满,严嵩都已经倒台了。

  但相对而言,吕调阳算是一位很和善的官员了,在任上与众辅臣、众部堂相处都极是融洽,他一退,次辅就是张四维,柳贺着实不乐见这事发生。

  不过眼下柳贺也顾不上这事

  。

  他把张居正劝回家了,自己又参言官参痛快了,但这并不代表回家的张居正就痛快了,准确地说,张居正看他也不太痛快。

  于是张居正除了每日以急信返京外,也会顺道修书给柳贺,和他就清丈田亩事进行探讨,顺便把柳贺狠狠批一道。

  对柳贺弹劾陈三谟、曾士楚的事,张居正语气颇有些阴阳怪气——尽管柳贺句句将张居正顶在前面,言必称陈三谟、曾士楚蒙蔽了张居正,然而师生二人都知究竟发生了什么。

  陈三谟发动言官弹劾柳贺,张居正也只是让柳贺好好受着。

  至于曾士楚,他上疏挽留张居正后,如吴中行、赵用贤这般在翰林院的同年颇有几分看不起他,柳贺弹劾他之后,曾士楚在士林中便颇难自处。

  曾士楚因而请动了杨维新来当说客,请柳贺不必再在此事上逼迫他,杨维新是柳贺在镇江的同年,会试时同曾士楚关系融洽,且曾士楚如今任湖广道监察御史,杨维新也在湖广任职,杨维新便写了一封信替曾士楚求情。

  柳贺弹劾陈三谟、曾士楚虽为大义,然而曾士楚毕竟是他的同年,他对着同年猛参,在官场上也不会有太好的名声。

  柳贺只回了杨维新一句:“君可知刘子畏今日如何?”

  曾士楚既就任湖广,便是要挖出湖广官场的不平事,这才是他身为监察御史的职责。可他在任上不知纠恶,反而劝张居正留京,张居正为湖广籍官员,在外官员的孝义也在本地御史的纠核范围内,曾士楚不仅不纠,还首先上疏挽留,日后湖广道官员若于孝行上有碍,他纠还是不纠?

  柳贺未停手,这几日,他与言官们你来我往斗得激烈,柳贺平日嘴炮虽不多,但论嘴炮,他从来没有怕过谁。

  第179章 杂事

  “泽远,如今朝堂上颇不安稳,你当沉稳一些。”

  内阁值堂内,茶烟袅袅升起,柳贺与申时行对面而坐,后者提及柳贺这几日与言官的争论,面上便是一副不赞同之色。

  申时行近日刚入阁办事,内阁之中,张居正回乡守制,吕调阳上疏乞休,眼下一应庶务由张四维、马自强与申时行负责处理,不过总抓的依旧是张居正。

  柳贺与三位阁老关系都称不上如何亲近,不过马自强与申时行毕竟曾是他的顶头上司,二人入阁后,柳贺也常至二人面前走动,与张四维之间虽曾因扬州盐事有过矛盾,不过柳贺回京后,张居正似乎赞无对盐税下手之意,张四维便未因此事为难柳贺。

  当然,这主要是看在张居正的面子上。

  张居正返回江陵,各地清丈田亩事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柳贺虽未参与,户部传来的数据他却有所耳闻——仅南直一地,官员富绅等退出的田亩就比往年多出了三成。

  便是柳贺的同僚中,也有数位家中有田亩要清退的。

  张居正对待清丈田亩事格外重视,官员们都不敢轻视,此次张居正返乡,路过各地的官员都向他面呈本地清丈田亩之效,也有那等主动讨好的官员,不过张居正乃是回乡奔丧,自然不可能在各地接受官员们的孝敬。

  他自京城抵达江陵,只花了短短二十二日。

  随着清丈田亩策在各地的推行,朝堂中也渐渐出现了反对的声音,如有地方官员为增加本地的田亩数,便故意进行增报,也有官员为体现自身爱民如子,减轻百姓负担,便将田亩数进行少报,清丈田亩策虽进行得如火如荼,但朝堂众官皆知,此时上报户部的田亩数与真实数据依旧有差距。

  如此种种,都构成了清丈田亩的阻碍。

  日讲课时,柳贺已对天子道明清丈田亩的意义,朝中有官员权贵将清丈田亩看成扰民、夺民利之举,而张居正的宣传并未跟上,因而柳贺写信给张居正,建议他将清丈田亩的目的向天下人道明。

  张居正可以不在意自己在读书人中的口碑,但口碑这事其实相当重要。

  柳贺将张居正成功劝回了家,虽然此前张居正自称是非常之官得罪了一众读书人,但因吴中行、赵用贤并未上疏,艾穆、邹元标等人也与柳贺一般弹劾了陈三谟等人,夺情的影响便没有进一步扩大。

  柳贺觉得,张居正是干实事的人,但天下人不理解,尤其是读书人不理解,否则万历日后清算起张居正时也不会那般顺利。

  且张居正爱用干实事的人,对于文章写得好的官员并不感冒,他为人有些刚愎自用,宁用浊流不用清流,因而日后才有王世贞《嘉靖以来首辅传》对他的诋毁。

  所谓三十二人大轿,所谓海狗丸使用过度之说皆是虚传,官员服撵皆有定制,逾制有御史参劾,且这三十二人的大轿若是真用上,按这个时代轿子的速度,张居正恐怕两个月都到不了家。

  在信中,张居正对柳贺的建议不置可否,然而半月后,内阁与户部便将此提议呈在了天子案头。

  户部尚书殷正茂某日在朝会上见了柳贺,都将他拉到一旁:“泽远,依元辅之意,官民田之则要重提,此事民间争论颇大,老夫当真要对朝上诸公道明?”

  官民田之则,即是要改变官田占比大的现状,而由民田占据多数,这毫无疑问会损害官员及权贵的利益,张居正此时不在京,殷正茂可没有胆量将这事推动下去。

  柳贺道:“大司徒,下官是词臣,田亩之事是户部的职掌,下官不好干涉。”

  殷正茂便道:“好你个柳泽远,本官是来参详你的建议,你只与元辅说,却不愿与老夫说?”

  殷

  正茂贪得天下皆知,尽管他颇受张居正的器重,朝堂上对他的弹劾却始终没有断过,此时清丈田亩事推进遇上了难题,殷正茂便想着早日将这事了结,自己也好致仕返乡,有传闻说张学颜已经盯上了户部尚书这个位置。

  若是细究的话,他殷正茂在元辅心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如张学颜的。

  万历五年,六部尚书的位置变动颇多。

  前兵部尚书王崇古告老还乡,接替他的是同样参与了俺答封贡的方逢时,吏部尚书张瀚被弹劾回乡,便由前户部尚书王国光接替了他的位置。

  一句话总结,还是张居正的自己人。

  而工部尚书也换成了治水有功的吴桂芳。

  吴桂芳兼工部尚书,又兼漕河总督一职,他在南直隶治水颇有成效,因而张居正便将南北的水与漕皆交于他一人之手,吴桂芳这工部尚书权势远胜大明朝的历任工部尚书,在天子面前也颇说得上话。

  柳贺并非不愿告知殷正茂,然而清丈田亩之策的确是户部的职责,他若轻易干涉,在朝臣心目中终究不会留下好印象。

  他给张居正出主意,全的是师生之情,他与殷正茂又没有太多往来,何必为对方劳心劳力?

  京官有京官的使命,若是一切还如在扬州时,那柳贺这个詹事府少詹事的官位又何必要?

  ……

  一转眼,时间便到了万历六年,正旦时,京里下了好大的一场雪,柳贺格外不愿出门,然而这个时候迎来送往免不了,作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之一,柳贺还需在衙门当值一日。

  “真够冷的。”

  府中烧了炭,屋子里倒是暖洋洋的,杨尧替妙妙穿了件红色披风,妙妙便如年画里的娃娃那般可爱,这大雪天,连猫狗都懒得出门跑一趟,妙妙却兴致勃勃地踩在雪里,捏雪人滚雪球玩得起劲。

  柳贺打了个哈欠,坐上马车出了门,好在这一早不用上朝,翰林院中没什么人影,他只需安安静静坐上一日就足够了。

  “柳学士,您来了。”

  一见柳贺,翰林院中的书目便送上热茶汤,还打了一盆水给柳贺净手,柳贺喝了些茶暖身,又吃了些茶点,之后便拿起书静静看了起来。

  若非年底一桩夺情/事,柳贺在翰林院中的生活可谓十分滋润。

  “将嘉靖年有关宗藩的条例给本官找来。”

  柳贺命令刚下,那书办便将文渊阁中的条例文卷等翻了出来——并非他想干涉宗藩事,说实话,藩王们在封地上的荒谬文武百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嘉靖时也曾出过《宗藩条例》,对藩王们的待遇进行削减,可惜政策削减太狠,加上嘉靖皇帝自身也非勤政的帝王,之后这《宗藩条例》便不了了之。

  读了文卷之后,柳贺最大的感慨就是——朱家子孙当真能生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