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其他 被流放后我成了首富

被流放后我成了首富 第26节

  到了张家苗婉才发现,不只有两条大鱼,还有些活蹦乱跳的小鱼。

  大鱼是西北这边最常见的草鱼,大的那条有三五斤的样子,小的那条也就两三斤,加上些配菜,再炒几个菜,应该够家里人吃。

  做烤鱼最常用的就是草鱼、鲈鱼和鲶鱼,草鱼味道鲜美甘嫩,就是刺儿有点多,孩子们不太合适吃。

  也因为这个张大壮才会抓了些小鱼,他笑道:“小一点的鱼煎了给孩子们尝尝鲜,大的你想怎么做,让你大嫂帮着一起弄。”

  于氏做饭比不上家学渊源的损失,但炭炙的手艺一直都很厉害。

  苗婉也不逞强,二十多口子人的饭呢,她自己肯定收拾不来。

  “那咱先把鱼给清理干净,我来调配料汁。”

  于氏手脚麻利刮鱼鳞清理内脏时,苗婉麻溜在铁釜里烧上了油。

  张家厨房比乔家大许多,有三个灶眼,她用另一个灶搁了一半香茅草煮水。

  剩下一半香茅草则是放在小火加热的油里,用渐渐升高的油温逼出香茅草那股独特又仿佛带着回甘味道的香气。

  清理好的草鱼打上花刀,正反两面都抹上煮好的香茅草水和盐粒腌渍。

  本来还得用料酒,但是两家都没有,好在香茅草本来就有除腥的作用,苗婉倒了点张家的烈酒进去。

  腌渍的时候,于氏去点炭火,苗婉和杨氏准备配菜。

  冬天没啥像样的青菜,只能选了点笋瓜干,又让乔蕊回去取了些木耳来泡着。

  “二嫂,家里还有绿豆吗?”苗婉问杨氏,西北是种绿豆的,不过较粮食少些。

  杨氏:“倒是还有点,不多,你想要,回头咱们出去收一点就行,但这东西寒凉,你不能多吃。”

  苗婉点头,她也是才想起来,冬天菜少,可以拿绿豆发点绿豆芽来吃啊,不过现在是来不及了。

  等准备好配菜,鱼也腌好了。

  怎么炭炙于氏比苗婉专业,她也不瞎指挥,只坐在一旁。

  在于氏要往鱼上刷油的时候,苗婉拿出麻辣汤里要用到的麻辣料来,都是提前用猪油调好的,可以直接当油来刷。

  好家伙,于氏本来以为自己炭炙功夫已经无人可及了,但用苗婉的法子烤起鱼来,她才真服气了,还真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。

  炭炙味道本来就香,用炭火烤鱼,腥味儿已经被去除的差不多,再加上麻辣料,那香麻味道比麻辣串还要浓郁。

  要不怎么说烧烤一出,谁也扛不住呢。

  炭火将麻辣香气最大限度挥发出来,又跟鱼皮的油脂掺在一起,可谓是麻中有辣,辣中还有鱼香。

  更别提苗婉还用了烈酒,麻辣鲜香中还带着点喷香酒味儿,看得张屠夫在一旁眼都直了,也不知是馋吃的还是馋酒。

  在家里各处玩儿的找不见人的孩子们全回来了,围成一圈眼巴巴看着于氏。

  于氏的小闺女巧丫拉拉苗婉的衣袖,“小姑,我知道你为啥馋哭了,真香啊,要是我做梦没吃到,我肯定也得哭。”

  苗婉:“……”哪壶不开提哪壶,巧丫你感悟不错,下回别说了。

  耿氏扶着乔盛文也过来了,耿婶因为身份,拉着长寿不肯过来。

  耿氏也没劝,她理解耿婶的不自在,待会儿挑出些来送回去就是。

  苗婉捏了捏巧丫的脸蛋,笑眯眯问:“香啊?”

  “香——”不光巧丫,孩子们都拉长声音,可爱扒拉地回答苗婉。

  苗婉露出个不怀好意的笑容,学着孩子的语气,“香——你们也不能吃呀,这是麻辣味道的,吃完你们肚肚会不舒服哒!”

  驴蛋和狗蛋不在家,其他几个年纪稍微小点的孩子闻言都呆住了。

  这么好闻,为啥不叫他们吃?

  吃了可能会肚肚不舒服,不吃他们整个娃都不舒服啊!

  孙氏三岁的儿子铁蛋哇一声就哭了,“呜呜呜……我要吃,肚肚疼也吃。”

  孩子们都赶忙点头,杨氏的小儿子铁栓也红着眼眶,肉嘟嘟的大脑袋都快点断了,充分把‘谁也不能阻挡吃货,死亡也不能’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  耿氏捂着嘴笑,嗔怪苗婉:“你别逗孩子了,逗哭了还得你阿姆哄。”

  苗婉冲张娘子吐吐舌,“这一锅他们确实不能吃嘛。”

  不等孩子们全嗷嗷出来,苗婉赶紧安抚,“但是有比这个还好吃的炸鱼哦,你们也不能忘了驴蛋和狗蛋哥哥呀!等下午他们回来了,还有一条鱼呢,做一锅不辣的给你们吃,这样你们能比大人多吃一次好吃的,好不好?”

  铁蛋泪眼朦胧想了想,抱着孙氏的胳膊哽咽,“还要烤肉肉。”

  苗婉见于氏答应,看着其他只眼巴巴看着烤鱼的孩子们,心想铁蛋不愧是张三哥的种。

  就他知道讨价还价,以后她苗世仁的事业版图必定得给小铁蛋留一席。

  她张三哥这会儿刚从酒楼出来,想起岳父叫他出来说的话,面上有得意,也有为难。

  回到帐篷里以后,连耿叔都看出来他心不在焉了。

  但客人已经开始多起来了,张二壮只能趁着缓口气的功夫小声问,“咋了?于老板为难你了?”

  张三壮摇头,“估计被揍成猪脑袋了吧?都没露面。”

  “那你这是?”

  又有人进来等着招呼,张三壮没功夫多说,“等回家你就知道了。”

  帐篷里不止有客人对麻辣串感兴趣,好多人对狗蛋守着的香胰子和肥皂也格外感兴趣,还有人自己动手洗帕子,引得好些人过去看。

  想要买的人比昨天更多。

  张三壮早就记住了乔瑞臣的话,虽然发挥没有乔瑞臣那么自然,可也把这是自家用的,只想低调凭麻辣串发财,不靠这个挣钱的意图表达的非常明确。

  众人特别想呸他一脸,说的跟你家麻辣串摊子低调过一样。

  一进瓦市最先闻到的就是你们家这麻辣味儿,多少人进瓦市后,都被勾着进了帐篷,忘了自己原本要干啥。

  有那有钱的,非磨着买个一块两块的,张三壮也卖。

  但他多带出来也就那么三五块,还有人想把正用着的也买走,这张三壮就不同意了。

  他们图的又不是零售,之所以还摆着,就是为了每天来吃东西的那些行商们。

  有昨天没来的行商,确实也眼馋上了,他们绕着圈子想开始忽悠的时候,张三壮拍着胸脯一脸正气表示——

  为了尊贵的客人们,咱辛辛苦苦不赚钱搞出点来也行,但只有麻辣串队排得够早,吃的够多才能买到,不能耽误我们家做正经买卖赚点辛苦钱。

  行商心里信不信另说,但张三壮那副你爱买不买,不买我还懒得受累去做的姿态摆得非常足。

  可能是气于冒财气出经验来了,那装逼模样,听得性子急的直想揍他一顿。

  好在张三壮把乔瑞臣说过的话记得非常熟,小行商还想着纠缠一番,买卖稍微大点的行商都明白了张三壮的意思,不动声色像是没兴趣一样走了。

  小行商们见那些大佬都不闹,都是闻着铜臭味儿过日子的,哪有笨拙的呢。

  商人嘛,啥都没赚钱更重要,脾气算啥,他们也不急着闹了,都回去打听。

  这一打听,就打听出排队的事儿来。

  大家一寻思,是个好法子,不动声色摸黑排队,早上凭本事买了麻辣串提着食盒走,好东西就在食盒底下装着,瓦市那些鬣狗一样的狗腿子别想再来盘剥插一脚了。

  这些行商们都对那个十天满一千文,可以翻倍订货的消息非常感兴趣。

  不过,就算翻倍也才各一百块,想要拿到足够的货,好在年后天南海北的去赚钱,这点怎么够?

  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,学着上午那些派了家丁来单独充人头的,派家里仆从或者家眷也都过来吃。

  过了午时,卖出去的食材跟昨天差不多。

  张三壮还以为他们得卖到天黑才能卖完呢,谁知道过了午饭时间,帐篷里又热闹起来。

  你十串,我二十串,他三十串还要外带一份的客人,一个个挥舞着铜板上门。

  本来还发愁的张二壮又傻眼了,“这就是妹夫让咱多准备食材的缘故?他到底咋办到的?”

  张三壮忙着登记客人的姓氏和消费,还忙着把客人的特征写在后头,根本没工夫回答张二壮的话。

  等回家一起说就行,还省得费两遍唾沫。

  他们忙得满头是汗,张家堂屋里的大人们跟他们状态也差不了多少,吸溜吸溜吃麻辣烤鱼,吃得满脑门儿汗。

  前头烤好的鱼放入用姜和整个蒜瓣炝锅的铁釜中,又加了豉酱,滋啦滋啦熬成红油,用油继续煎。

  待得两面都煎好,添水煮半刻钟,将鱼捞出来切开。

  家里没有特别大的盘子,所以直接将铁釜清洗干净后,再将鱼放回去。

  随后把爆炒过的配菜放进铁釜中,浇上用瓦罐烧热了的麻辣烫调料红油,彻底把鱼香给烫出来,这就算是成了。

  其实应该加点芫荽的,没有芫荽用荆芥也行,可杨氏不吃荆芥,所以也就少了这个步骤。

  一锅红彤彤又香又辣的烤鱼馋得众人都直咽口水,苗婉得意极了。

  虽然材料不全,她实力只发挥出来百分之八十,但靠这个也征服了大家,起码保住了百分之八十的脸!

  孩子们不能吃烤鱼,苗婉觉得单纯煎鱼肯定没烤鱼香,为了不让孩子们就着眼泪吃饭,她想了个别的招。

  清理好的小鱼,用剩下的香茅草水腌渍过,切成两半好除掉大一点的刺。

  面粉和鸡蛋掺在一起,加入肉豆蔻和孜然捣成的粉,还有一点盐水,和成糊糊。

  腌好的小鱼裹上糊糊用油炸,像后世比较有名的五香炸鸡的做法,小孩子们肯定爱吃。

  小鱼里剩下的骨头都是酥的,也不怕卡着小孩子的嗓子。

  最后剩了点面糊糊,苗婉灵机一动,用开水冲了点奶块和进去和面。

  和好面团,她给揉成细长的面棍,然后切成一片一片的模样,放进油里全炸出来了,半点都没浪费。

  可别说,虽然油不可避免地有些腥气,可奶块是用羊奶和饴糖做的,又甜又香,炸出来以后就是简化版本的猫耳朵。

  在猫耳朵放凉的时候,所有人就都迫不及待冲着烤鱼下了筷子。

  等耿氏给耿婶送了一碗回去,这么点子功夫,烤鱼已经没了一大半。

  好在乔盛文虽然斯文,手速却不慢,冲耿氏笑道:“我提前给你盛出来了,快吃。”

  耿氏脸有点燥热,相公从年轻时候就对她很好,家里就只有瑞臣一个孩子那么久,婆婆还在的时候,他也顶着压力不肯纳小。

  两口子过了大半辈子,几乎没红过脸。

  他们互相看对方的眼神,让在座各位都有点不大适应,赶紧偏开脑袋,否则觉得鱼都没那么香了。

  耿氏想起年轻时候两人甜蜜的记忆,看向乔盛文的眼神柔情似水,“相公,你腿还没好,就别吃了,我替你吃。”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